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圈里,祝敏申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他的房地产生意在悉尼做得有声有色。他的社会活动亦很频繁,他是澳华科技协会顾问、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(新州)名誉会长。
祝敏申的人生是很丰富的,甚至充满了戏剧性,他曾经是中国很有前途的研究古文字的学者,尔后历经磨难,成为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。他的掘金经历极有典型性。
从甲骨文学者到服装小老板
1950年,祝敏申出生于上海,196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国棉23厂当工人,一干就是近10年,他没有想到这段人生经验多年后会在异国派上用场。
祝敏申在工作之余,一有机会就找书看,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做过《辞海》的编辑,在古汉语领域有很高的造诣。祝敏申就去向他请教,从此就迷上了古文字学。1977年,高考制度恢复后,他就很轻松地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。他对甲骨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,很快在大学脱颖而出,成为粉碎“四人帮”后复旦大学以学生身份宣读论文第一人。1979年媒体曾以“研究甲骨文的后来人”报道过他的事迹。四年本科后,祝敏申又考上了研究生,专门从事古汉语研究。
1980年,祝敏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席了在成都举行的一个国际性的研讨会,结识澳洲的一位研究汉学的学者。这位叫巴纳的学者非常欣赏祝敏申,极力劝他到澳洲留学。
1984年10月,祝敏申在巴纳博士的帮助下,获得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奖学金赴澳留学。在求学期间,写就了论文《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》。
当他读完博士时,已经39岁了。他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。有一个学校要招一个中文教师,祝敏申把自己的简历递了上去,满以为很有把握,没有想到学校竟然录用了一个学历比他低的洋人。他突然发现,即使读到这么高的学位也不能改变某些西方人对华人的轻视。他感到了彻骨的悲哀。尽管后来哈佛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,他还是毅然决定去做生意。他想,如果再到美国去做所谓的访问学者,四海飘零,真不知哪天才能安身立业。当时他最朴素的想法就是: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才能打入主流社会。
他决定自己创业。做什么行当呢?一个研究甲骨文的书生,总不能上街去卖字吧。他想起了曾经在上海当过纺织工人,不如开个服装厂吧,自己好歹在这方面有经验。
开厂需要资金,一介穷书生,多的是书,却没有多少钱,他把自己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的钱都凑起来,也还不够,又写信给国内的亲友,在澳洲的朋友,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终于筹到了3万澳元,于是在悉尼开了一家服装厂,招收了十几个工人。他就像《北京人在纽约》中的王启明一样,很艰辛地开始了创业。
商途坎坷 决不言败
当时从事服装行业的多为犹太人、英国人、希腊人等,即使有华人,也以东南亚、香港等地的为多,大陆群体相对较弱,因而在悉尼的地位也不高。做服装生意最重要的是拿到订单。刚开始时,客户不相信他,觉得大陆人没有信誉。祝敏申拿着一本电话本,一个一个地打电话。绝大部分人一口就回绝了。祝敏申不死心,又一家一家地跑,告诉他们自己生产的服装如何价廉物美。终于有一家商场愿意与他签单了,但是告诉祝敏申交货的时间很紧,这也是一般的服装厂不敢签的原因。祝敏申想只要接到活就好,紧一点就紧一点,他一口答应了。合同终于签下来了,祝敏申高兴极了,马上去买布料,召集工人开工。
因为资金缺乏,他租不起好厂房,只得租了几间破旧的厂房。厂房设施很差,电梯经常坏。他去服装厂领裁好的衣片,回来时电梯坏了,工厂在4楼,因为交货的时间很紧,工人们都在分秒必争地干着。他怕影响工人干活,就一个人把1000件衣服的衣片一包一包搬上楼。一共爬了几十次楼梯,他感觉一辈子的楼梯都爬完了。他的太太也在服装厂和工人一样用缝纫机缝制衣服。有一次工作太久,实在太累了,神思一恍惚,缝衣针就扎进了手指,鲜血立刻像泉水一样冒了出来,她疼得冷汗都汗湿了后背的衣服。但是她知道这个时候没有时间去休息了,于是把针拔出来,把手上的血擦掉包一下,又接着干活。
到交货时间了,衣服终于都赶出来了。祝敏申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心里很安慰。但是他还是不放心,每一件衣服都检查一遍,才装包封口。
货如期交给了客户,进了商场。祝敏申松了一口气,等去找客户要钱时,没有想到客户指责祝敏申的活太糙,没有人要,就以质量问题为由拒绝付款。祝敏申听了,感到有些奇怪,明明每件衣服自己都检查过,怎么会有质量问题呢?中国的文人总是习惯自责,接着他就反省可能真是自己的货质量有问题,于是就傻傻地真的不敢要钱,灰溜溜地回来了。那单生意,他赔得一塌糊涂。到后来他懂法以后,才发现自己大大地吃了一个亏。因为没有和对方签定合同,所以对方就能随便赖账。
吃一堑长一智,从那以后,祝敏申学精了,学会了与货主砍价;如果售货公司老板不给钱,就大胆地和他吵架,再不会吃冤枉亏了。当然,他对服装的质量也抓得更严了,每次交货前,都要仔细检查每件衣服,连有没有线头这样的小问题都不放过。
因为当时澳洲经济形势不景气,即使祝敏申如此卖力,三年后也只赚了几万澳元。他决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
转行贸易打进主流生意圈
在做服装生意的过程中,祝敏申总是感到华人的地位不高,很容易受到那些洋人的歧视。当很多华商依靠华人圈来做生意时,祝敏申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,他想一定要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,绝不能局限于华人社会,否则还是被洋人看不起,而且事业也做不大。他决定以后做生意就做主流社会的生意,他开始和澳洲的一些大公司打交道,博士学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,他很自如地和这些大公司接洽,几乎没有什么障碍。
1992年,山东省在悉尼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山东省出口商品洽谈会。祝敏申知道了,马上向山东省有关部门推介自己,要来了这个洽谈会的举办权。悉尼国展中心是澳洲最好的展馆,举办的展览都是面对澳洲的主流社会。他要在这个展馆来办洽谈会。他要来了参展项目资料,然后通过图书馆索引向澳洲的一些大公司发出信件,附上回条信封。结果收到50%的回执。祝敏申又根据回执给这些大公司发出请柬。最后,洽谈会开得非常成功,成交额为900万澳元。山东省有关部门给了他极高的评价。
通过成功举办这次洽谈会,祝敏申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潜质。
这个时候,中澳关系开始升温,中澳贸易发展势态良好。中澳经济互补性很强,给居间从事贸易的人们带来了机遇,也给祝敏申带来了机遇。他决定还是在服装行业中做文章,因为他既有在中国纺织界的工作经验,也有在澳洲开厂的经验,可说是知己知彼。他开始利用自己出国前在上海纺织行业积累的关系,做起服装贸易。用澳大利亚的商标,在中国缝制,运到澳大利亚销售。
货源不是问题,关键是销售。于是,祝敏申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上,敲门的目标就是澳洲的大连锁集团。靠着他以前的经验和在业界积累的信誉,很快就与各大百货公司服装连锁店建立联系,很多大超市都将祝敏申的货作为一个重要的货源。
但是生意做好了,也引起一些客户的刁难。有一次,一个客户反映服装质量不好,卖不出去,要求扣钱。祝敏申因为自己经手此事,觉得这个客户在撒谎,这时的他再不是当初那个随便就能被客户吓跑的祝敏申了。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,他就一个一个连锁店去看,询问顾客和售货员,跑了十几家在悉尼的店,他看到的都是一片热销的场面。回来后就驳回了客户的无理要求,客户见他言之凿凿,无言以对。从那以后,没有一个客户敢在他面前搞鬼。
在做生意当中,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发生。经过几十年风雨的祝敏申面临危机时总是从容不迫。
货有时是从中国途经日本,再运到澳大利亚。有一次,一船货从天津运到日本后,日本地震了,货船泊在海面上,不能靠岸。祝敏申在澳大利亚知道了,心急如焚,立即打电话到日本,因为这边等着货呢。货如果不能及时到,客户是不会原谅的,就要付大笔的赔偿费,他才不管你这边是地震还是火灾。祝敏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恨不能插翅飞到日本。在这紧急关头,他想起了中国远洋公司,他按捺住有些慌乱的心情,给远洋公司打电话,很冷静地把自己所面临的危难告诉他们。因为祝敏申向来人品和经商信誉都很好,远洋公司知道他的情况后,马上和中国货运公司联手,在日本找了一条船,到货船上将货物一船船运到码头上,这才解了燃眉之急。祝敏申一颗心才从嗓子眼里落下来。
从1992年起,中国服装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指数直线上升,5年间祝敏申所在公司的营业额从零发展到5000万澳元。祝敏申的事业就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。
进军房地产 “超星”成大鳄
虽然90年代中期服装生意很好,但是祝敏申看到了危机,当时澳元汇率降低,而他和中国人的交易都是用美元结算,因此,他的利润较之以前降低了。恰逢此时悉尼因为要举办奥运会,房地产开始升温,于是,从1996年开始,祝敏申开始涉足房地产业。当年,他成立了Superstar(超星)房地产公司,注册数百万澳元。
在澳洲做房地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人工成本高,建筑工会的势力很大,市政厅对建房的要求很烦琐,审批很难。尽管如此,祝敏申还是觉得其间商机很多,按照他的惯例,还是把目标盯住了澳洲的上流社会,他把所有的广告都发布在澳洲的主流媒体上,代理商也是西方人。因为投入了大量广告,“超星”公司很快就有了知名度。
对于公司管理,祝敏申实行西方式的办法,比如职责的分工、实行总汇报制等。有一段时间,公司里出现了跳槽现象,有时突然一天就会有一个很有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递交辞职信,让他很头痛。后来他想,光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还不行,还要有一些人情投资。于是,学古汉语的他还是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,比如讲究人情味,把与员工的关系变成合作甚至朋友关系,公司给每个员工过生日,有的职员离开,由公司出面召开“欢送会”,尽力营造一种温情的办公环境。祝敏申也会经常请员工打打高尔夫球,吃吃饭,下属对他都直呼其名,都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,有什么想法也会直言不讳地给他说,只要他们讲得有道理,他也会采纳。有些员工离开以后,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还是这里好,就又回来了,祝敏申对他们也一视同仁。至此,公司很少再出现跳槽现象了。
房地产经营其实是充满了很多不可知的东西,稍不留意,就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摔得头破血流。祝敏申却几乎都很顺利,尽管有好几次看似惊险,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都能化险为夷。
刚入行的时候,他准备买一块地,这块地原来是一个加油站。祝敏申买之前,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贸然行事。因为按澳洲的法律,这种地开发前要进行治污,如果污染严重的话,治理费用就会非常高,有可能会亏本。祝敏申买了很多有关的资料,进行分析,又跑到环保局等部门去咨询,最后得出的结论是:这块地污染不严重,治污费用不会很高。祝敏申想,即使花10万澳元去治污,也还有钱赚,为什么不买呢?于是,他顶着很多人的反对意见,买下了这块地。结果他的运气奇好,只花了几千元就解决了污染问题,而且没有任何后患,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提起这块地的污染问题。
没有想到更好的运气还在后面。因为祝敏申非常注重广告宣传,他的楼盘一时变得家喻户晓,楼还没有开始建,楼花全卖完了,祝敏申感到特别高兴。到交房的时候,因为建筑工人拖期,有可能不能按时交房。祝敏申心里很犹豫,这时悉尼的房价已经上涨,如果业主退房,一个单元可以多卖3—4澳元,祝敏申可以多赚不少,但是名声会变得很坏,思来想去,他决定想方设法在合同规定的时间里把房赶出来,即使少赚钱。从这以后,他在业界的信誉变得非常好,大家都非常相信他。
不过,他也汲取教训,不能把楼花全卖出去,一般是先卖出去一部分打底,再留一部分随行入市。这样可以等候行情上涨,比较保险,也比较稳妥一点。
祝敏申认为在自己的成功中智慧和毅力起了很大的作用,其间也有一个很痛苦的学习磨练过程。要想进入主流社会,“必须熟悉自己所处环境的游戏规则”。他开始连审计制度都不懂,也不会看财务报表,不知道怎样算是赢利。于是他学法律、银行制度、会计制度等方面的知识,比在学校学的更多,也比在学校学的感受更深。后来他就学精了,知道怎样运用法律、金融等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,同时发展自己的事业。
澳洲都是支票交易,通常银行是5天支票兑现,但如果多付10澳元的手续费,银行可以做支票特别兑现,1天时间就可以了。祝敏申觉得这10澳元是值得花的钱,有时发现对方信用不行,马上到银行做特别兑现,可以规避风险。在他经营公司的几年里,没有出现过坏账。有一次祝敏申交货后,对方开了支票,后来祝敏申从一个很细微的地方察觉到对方经营状况不好,马上到银行实行特别兑现。没有想到3天后对方的公司就破产了。祝敏申为自己的敏锐判断力感到庆幸。
现在祝敏申的公司每年做几百套房子,营业额为几千万澳元。如果说以前他是努力想进入主流社会,现在他感到自己和主流社会没有什么差距了。商业上的成功,让祝敏申实现了当初的梦想,做自己想做的事,他出版了自己的双语博士论文,资助了很多学术活动。尤其重要的是,他得到了澳洲官方机构的认可,他是澳洲政府贸易促进会的12个委员之一,在帮助政府促进同东亚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在华人圈里,他享有很多荣耀:澳华科技协会顾问、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(新州)名誉会长。1999年9月8日悉尼举行的华侨华人欢迎江泽民主席访问澳大利亚的晚会上,他是为数不多的坐在主席台的华人代表之一。随后,他应邀作为海外正式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《财富》全球论坛,和国务院侨办嘉宾一道参加新中国50周年观礼活动。
祝敏申对自己的评价是思维比较快,很容易捕捉商机,但决策失于过快、过激。去年,澳洲准备实行消费税,祝敏申想赶在消费税出来之前把楼造好,结果引起建筑成本上升,利润大为下降。他觉得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。在商海中摸爬滚打数年,他说他什么事都不会说满话了,世界变化快,世事变数亦大,因而尽管他被人封为澳洲华商领头羊,谦虚谨慎仍是他的做人准则。
编辑/韩可弟
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